项目案例
Project Cases
发布时间:2023/11/13
(项目效果展示图)
三亚市抱坡溪流域面积约15平方公里,干流水系全长约1.46公里,补充水源主要为农田尾水、雨水及污水厂尾水,上游无稳定清水来源。近年来通过排污口管理,排水户监测及源头污染整治等工作,河道水质已在逐步改善,根据2021年水质监测结果,目前河道部分时段存在氨氮超标的问题,根据现场调研,区域内存在农田尾水直排,水体流动性差等问题。
为贯彻落实“六水共治”的治理理念,本项目于抱坡溪湿地公园,打造以农田面源污染控制为核心的“多模式生态净化湿地系统”,重塑抱坡溪“的生态清水空间”。截流农田面源污染源,净化污染河水,配合新建0.3m³/s的生态补水,利用水源池水库补充优质水源增加河道水动力,坚决打好治水攻坚战,守护好海南的绿水青山。
项目位于抱坡溪湿地公园,占地面积约24000㎡,治理规模6000~8000m³/d,项目水质目标:氨氮消减率≥50%,COD消减率10%~20%,TP消减率10%~20%,项目生态目标:重塑抱坡溪“生态清水空间”,实现水清岸绿、清澈见底,提升公众感知度,全面达到达到地表Ⅲ类水 (河道标准)
(工艺流程图)
工艺流程主要为截流农田排口处出水及受污染河水,通过新建提升泵站转输至前置塘,前置塘作为湿地前端初步净化处理工艺,主要是通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及动植物微生物的协调作用,主要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、氨氮等污染物质。
随后经过表流湿地进行深度净化,本区域主要种植挺水植物,污染物可由植物根茎基部的微生物消减,最终通过定期收割植物实现有机物的转移去除,挺水植物的引入也增加了区域内的视觉效果,重映多彩自然。
最终在水体稳定区-沉水植物塘配合水生动植物,促进并维持范围内生物多样性建设,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同时进一步稳定水质,打造清澈见底,鱼翔浅底的生态湿地。
(实施区域图)
(治理前后对比图)
多模式生态净化湿地系统:本项目分为旱季,雨季两种运营模式,旱季可通河道与湿地内循环系统,截流农田排口灌溉尾水及受污染河水,实现河水的自清洁。雨季可截流农田排口的初期雨水,控制面源污染,通过旁路湿地的深度净化,削减入河污染物总量。
构建高效生态净化系统:项目来水为农田退水,此类水通常受雨水径流等影响,水体碱度偏低,影响微生物反应速率,若要达到本项目的污染物去除率,传统湿地需要较大的面积才可实现,综合考虑本项目的现状,前置塘设计采用以浸没式生物反应器为主的高负荷湿地,系统内采用碱度调节链配合微孔曝气装置,高效去除水中有机物、氨氮等污染物,具有碱度调节、低能耗、高处理负荷、占地少等优势,实现高净化效率。
植物优选:对于挺水植物,考虑到三亚地区会面临极端天气-台风,故挺水植物的选择在考虑观赏性、不易泛滥、养护简单的同时,还要选择株型矮小、根系发达,具备耐水流冲击的植物;对于沉水植物,考虑到三亚地区日照强,年平均温度较高,故沉水植物需选择不易泛滥,不长出水面,养护简单的矮型水草。并且还需要有光合作用强,可产生大量的原生氧,能够高效吸收、转化氮磷等营养盐等水质净化功能。
通过本工程的建设,可促使水体从藻型浊水态向草型清水态的转变。打造优美生态环境,构建蓝绿交织、清新明亮、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;实现亲水、清水、可游、可渔生态景观功能恢复,营造“鱼翔浅底、水清岸绿、蓝绿交织”的自然景观,提高城市品质、提升周边居民幸福指数。治理后达到地表Ⅲ类水(河道标准)。
(治理后效果图)